清明▏说走就走的旅行
杜志勇
不知从何时起,清明多了一份主题:乡愁。
离开家乡的那一年,岷江两岸稻花芬芳,乐山大佛凌云端坐,低眉顺目的凝视着晨烟暮鼓的永恒,透过袅袅的香火把福址赐予拜伏在他脚下的朝圣者。
父母为我远行而置的践行酒上,跷脚牛肉鲜美可口,甜皮鸭色泽红亮、皮酥甘甜。但,母亲一直在忧愁。
母亲的眼泪依然没能阻止我寻梦的脚步。
家乡的良辰美景、温暖静谧连同父母的担心渐渐消失在身后,而远方为我展示的是一条曲折蜿蜒却不知通向何处的道路。钟声在耳畔召唤,仿佛要吹散点点愁绪,轻轻敲响生活的希望。
那一刻,家乡就悄悄的把它的名字改成了故乡。
从此后, 山还是那座山,河也还是那条河。但山也不再是那座山,河也不再是那条河。
离开家乡,意味着再也不能心所欲、随兴所欲的攀山越岭、跨江游河。想念家乡时,只在午夜梦回时还能看到山的巍峨、河的广阔,嗅到田野的清风......
耳鬓厮磨的家乡、青梅竹马的家乡在不经意间变成了诗和远方。
于是,我的生命承载了一种眉目如新、却又欲说还羞的情怀。它总在月华如银的夜晚,在清风的诉说中触动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;在江枫渔火的寂寞处遥想如烟如雾的故乡。
又到清明,又到了思乡的季节。
当北归的雁鸣声渐渐远去,当街边行人回家的脚步声匆匆响起,我又想起了故乡。
我思念故乡的父母。
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,父母是纠结、惶恐的存在。孔子说:父母在,不远游。这不免让人审视自己的远足:离开父母外出发展是不孝吗?是不肖吗?
其实,只要父母住在心中就是孝道。
两千多年前,外出远行是不得了的大事,交通不便,信息不通,父母一旦有事,无法及时赶回身边尽孝,故仁之孝道要求父母健在时,弟子不要离开父母的身边。但是现在阡陌纵横,信息驰飞,地球小得如同一个村。虽身在他乡,却依然可以借助手机、微信随时问安、请示。父母有事,一个电话,亦能短时间奔到父母的膝下。
“父母在,不远行”这句话穿过历史的风烟,挣脱时空的界限,在今天更新了它的时代特征,但“孝”的原始形态依然如故,它刻画在炎黄儿女的人生面目之中。
父母是我生命的最初所在,是处世立命之本。对于父母,我只是一个风筝,走不出母亲的针线,走不出父亲的锄头。
我思念故乡的声音:是父亲劳动的吭哧声编织着全家的生活、树下蝉的鸣叫是童年欢乐的歌谣、自然的万籁是安静的沉思......
我思念泯江大佛的仁慈、思念川西田野的广袤、峨眉金顶的壮丽、黑竹沟的怪石,他们的生命力染红了我血液中流淌的颜色 。
故乡是美丽的、壮丽的,在它四季各异的风姿里,潜藏着我的童年和支撑一生的精神境界。在故乡的怀抱里,就是吸一口清风都能感受到甜美和满足。
但很多时候,压力和拼搏让故乡叹息成一声无奈。
而今天,我分明听到了来自故乡的感应,故乡的呼唤,它用目光铺满我的思念,用双臂迎接我的归来。
于是,一声回归唤起我酣畅淋漓的追寻。
我给自已放一天假,不去想生活的烦恼,还自己一颗宽慰的心;找一个借口,丢掉工作的繁忙,让它随风漂散。
我买好了一张回乡的车票,背起背包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旅途的尽头是我的远方。
